買保險 先考慮純保障型
 ■ 記者 李淑慧 
根據壽險公會統計,近幾年國人投保壽險的平均保額,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,民國92年國人投保的人壽保險新契約,每件平均保額僅55萬元,不僅明顯低於91年的63.9萬元,更創下十幾年來的新低。至於有效保單的平均保額,每一張只有79萬元。
如果家中主要經濟來源應該投保的壽險保額是600萬元,但他卻只有購買55萬元壽險保額的保單,萬一發生不幸,他留給家人的,僅有不到一年的經濟保障,在一年後,家人生活將頓失依靠。
為什麼國人所購買的壽險保額如此的低?不過,卻不斷有人訴苦說,每個月賺的錢統統用來繳保費?
■ 選對保險 給家人保障
答案是:民眾沒有買對的保險,而壽險公司也沒有大力推銷對的保單。
壽險公會理事長林文英從事保險數十年,身邊如果有朋友結婚,他會問:「另一半有沒有買保險啊,如果沒有,不要嫁給他。」如果朋友生小孩,他也會提醒:「有沒有加買保險啊?照顧小朋友之前要先保障自己。」他認為,負責任的人才會買保險,買保險是照顧家人最具體的表現。
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周國端在美國求學時,老師告訴他,有兩種人可以上天堂,一種是賣保險的人,因為賣保險的人是在做好事;另一種是買保險的人,因為買保險的人有愛心。
周國端很有感觸,不論賣保險還是買保險,都可以上天堂。不過,回台灣之後,他看到壽險公司一股腦兒地賣一些對客戶不見得有利的商品,他重新詮釋可以上天堂的人,他告訴保險業者:「要賣對保險的人,才可以上天堂」。
什麼是對的保險呢?周國端認為,像一些標榜首年高配息,達到目標之後即可提前領回的連動債券保單,就不見得是對的保險。
■ 行有餘力 再買儲蓄險
林文英則說,購買保險是有順序的,首先一定要買到足夠的壽險保障,加上醫療險,這是最基本的。行有餘力,再來買儲蓄險、投資型保單等。
那麼,到底要買多少,才算是足夠的壽險保障?林文英說,「萬一掛了,至少要讓家人在十年內,沒有任何經濟上的憂慮。」。
舉例來說,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,一個月賺5萬元,所賺的錢供應家中繳房貸、水電費、日常生活支出等。一年賺60萬元,以此推算,如果不考慮所得成長或通貨膨脹等因素,十年約賺600萬元。那麼,這位家中經濟來源投保壽險保額,至少要600萬元。
依照林文英所說,購買保險的第一步,應該是購買純保障型、沒有儲蓄性質的保單。所謂純保障型的險種,包括定期壽險、終身壽險、意外險等,都是這類保單。
純保障的險種因為只具有保障的功能,沒有儲蓄功能。在保單到期時,如果保戶仍然活得好好的,保險公司不會退任何保費,保戶過去所繳的保費,將一去無回。
也因為如此,純保障型的險種保費比較便宜,尤其是定期壽險,因為保障年期有限,保費更是所有壽險種類中最便宜的。民眾如果要擁有足夠的保障,第一個要考慮的,就是定期壽險。如果希望保障可以久一點,則考慮稍貴一點的終身壽險。
■ 保險教育 須好好檢討
只可惜,定期壽險與終身壽險,對壽險公司而言,沒有什麼賺頭。壽險公司希望銷售的商品是,可以收進很多保費、但保戶出事時可以負擔很少理賠金的險種。例如儲蓄險,就是這類保單。也因此,大多數壽險公司極力推銷的,就是具有儲蓄性質的險種。
因為儲蓄險在滿期後,壽險公司必須給保戶一筆錢,儲蓄險也特別貴,保費幾乎可達純保障型險種的三、四倍。台灣民眾購買保單,也偏愛「拿得回來」的險種,特別喜歡購買具有儲蓄性質的險種。
不過,民眾的預算有限,可以購買儲蓄險的保額,相對較少,一般而言,很少超過100萬元。這也就是為什麼平均壽險保額僅55萬元,而民眾負擔的保險費卻很沈重的原因。
壽險業者表示,國人的平均保額低到這種程度,一旦出事時,保險給付根本不夠所需。這樣的現象在先進國家中算是異數,以921大地震來說,罹難者每人平均理賠金額約120萬元,七年前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受難者家屬平均理賠額相當於新台幣1,100萬元,是我國的10倍。當國內民眾平均保額愈來愈低,無法發揮保險應有的功能,台灣的保險教育真要好好檢討了。
【2005/02/07 經濟日報】 |